向孔光同志任泸水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任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爱老人如父母、爱小孩如子女,全身心投入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工作之中,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有党性、有爱心、有奉献、有担当”民政好干部的形象。
爱的奉献放光芒
向孔光同志始终以院为家,一年四季,没有正常的节假日,也没有正常的上下班时间,把老人当作亲生父母,视小孩为己生,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爱”与“奉献”的赞歌。在日常生活中,他时常帮助老人和儿童洗头发、翻身清洗、更换尿布、修剪指甲、喂饭、喂药;每年夏天都准备好防暑药;每年冬天都合理使用好空调和热水袋;早上、晚上帮老人和孩子们盖好被子。坚持每晚查寝,排查安全隐患;逢年过节,亲自下厨做饭,与老人和孩子们一起欢聚过节;他还邀请到州市文体广电局每季度到院里免费演出各类文艺节目,让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当孩子们出现困惑、青春期叛逆时,及时做心理疏导,给予心灵上的呵护和关怀,让孩子们在福利院收获家的温暖,有尊严地生活。在真情的感染下,院里的老人和孩子们逢人就讲:“向孔光院长是老人们的亲生儿子,也是儿童们的亲生父亲。”
他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订下规矩:老人、孩子们病了,第一个知情者必须是他,他亲自送往医院。记得一位84岁高龄老人林商(化名)午饭后在卫生间突发疾病,瘫倒在便槽旁,生命垂危。他第一时间把他送往医院抢救,由于送治及时,林商(化名)死里回生,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很快得到了康复。困境儿童小雨(化名)2021年7月初中毕业之后,因患癫痫病难以升学,他多方联系学校,小雨(化名)得以在学校就读。在校就读期间,由于发病频繁不到一月就被学校劝返。他得知后,马不停蹄地从怒江前往外地学校,请求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给小雨(化名)继续留校就读。可多次请求无果,无奈之下,他只能把小雨(化名)接回儿童福利院养病。不久,他联系到新学校,小雨(化名)得以转学就读。但好景不长,2023年4月,小雨(化名)癫痫病日益严重,他全国各地求医,最后联系上了新疆某药业集团附属医院,2023年7月29日,他带着小雨(化名)到新疆治疗。从新疆医治回来后,至今没有复发过,目前在校安心读书。此外,福利院孩子小云(化名)2022年由于高考报考不理想决定放弃就读,向孔光知道后,给予她关怀和鼓励,并为她联系到学校复读,一年后,小云(化名)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本科。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绽放着“爱”与“奉献”的光芒。
经受住了疫情防控的“大考”
认真执行《养老机构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指南》《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指南》的要求,带头值守,压实责任,分工合作,采取“封、防、测、消、报、导”的防控措施,严防死守,杜绝疫情的发生。在日常防控中,积极引导老人和孩子自觉佩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勤卫生;针对老人、小孩的心理特点,院里组织开展身心健康系列文体活动来缓解大家对疫情的恐惧心理,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了院内老人、儿童无确诊病例,无疑似病例,无疫情发生,经受住了这场疫情防控严峻考验。
各民族团结相亲一家人
敬老院、儿童福利院集中入住老人小孩来自全市各乡镇不同民族,有傈僳族、白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等各少数民族,讲着各自少数民族语言,保留着各异的风俗习惯,这些都不影响各民族在大家庭里共同生活,各民族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和谐生活,老人爱小孩,小孩尊老人,其乐融融,大家生活在温馨幸福的大家庭里。目前,有1名孤儿在银行工作,有1名孤儿在社区当党总支书记,有2名孤儿在读本科,有10名孤儿在读专科,有6人读职校,高中3人,中学8人,小学5人,无法接受教育多重残疾1人,临时监护托养儿童1人;集中特困供养老人24人。
向孔光同志无论从事教师岗位、纪检监察工作,还是民政福利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都用心用情用力工作,从不提任何困难和条件,舍小家为大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守和奋战在最基层民政工作的第一线,无私奉献,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