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首批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市、区)创建经验推广②:隆阳区 “2236”工作法构建未成年保护新格局

来源: 厅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2-05-30

云南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贯彻落实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部署要求,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全过程跟进指导,同步收集提炼参加首批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8个县(市、区)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学习,以典型带路、示范引领,推动各地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2236”工作法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隆阳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引领,形成党委政府“一把手”挂帅,各部门结合“六大保护”立足职能优势及职责分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关爱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服务体系,以“2236”工作法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


图片检验2-1.png


强化两项保障

健全组织体系保障。构建区、乡、部门“一把手”抓未保工作格局,成立由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和区长为双组长,35个单位为成员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各区直部门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区形成各级“一把手”抓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格局。

强化人财物保障。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各领域经费投入,2021年区级各部门用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资金投入4274.65万元,用于幼儿园、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建设28598.6万元。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能力,优化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30名、村(社区)儿童主任351名,区、乡两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40人,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412人。

紧盯两大重点

建立重点场所数据库。全面排查摸清辖区范围内酒吧、网吧、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旅馆(民宿、出租屋、留宿足浴店)、校园周边商铺、流动摊贩、夜市摊点、托育机构底数,分类建立数据库,对重点场所动态监管,实行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挂钩包保责任制,确保每个重点场所都有人负责、有人监管、有人落实。

建立重点人员数据库。教体部门牵头在中小学校摸清父母离异、单亲、留守、学困、厌学等十类需重点关注学生底数,排查债务缠身、家庭矛盾突出、婚恋纠纷、酗酒滋事等九类教职工底数,建立重点师生人员名单实行动态排查、动态包保、动态跟踪和校内校外闭环管理长效机制。妇联牵头在各乡镇(街道)建立需重点关注家庭和未成年人分类清单,延续脱贫攻坚“挂包帮”责任和乡村两级领导干部挂包责任,每月定期走访和关心关爱,建立走访动态管理台账,对问题家庭和未成年人早发现、早教育、早预防,确保家庭监护不缺失。

建立三项机制

定期调度机制。市、区党委政府定期组织召开市、区、乡三级未成年人保护会议,安排部署和推进年度重点工作,研究解决重难点问题。领导小组副组长每季度组织召开调度会议,听取各乡镇、各部门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和困难。不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收集各单位工作情况,统筹协调汇报相关困难问题。

督查考核机制。一是结合数据库各责任单位每月对管理的重点场所开展不定期检查,对违反规定的按上限顶格处罚,形成重处重罚高压态势。二是纳入区乡两级年度综合考评,制定考核检查指标并不定期督查责任落实情况。三是区未保办不定期到重点场所开展检查,发现问题倒查主管部门、乡镇(街道)责任。

责任追究机制。是建立通报、约谈、问责机制。即:发现1次,在全区通报;发现2次,由区级分管领导约谈相关乡镇(街道)、责任部门主要领导;发现3次,由区纪委监委按规定问责,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约谈分管或挂钩区级领导并通报批评。二是对发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及侵害其权益案件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优评先并依法追究乡镇、部门、学校“三级”属地责任。

织密织牢六大保护网

 “软硬”兼施抓实学校保护。一是通过校园直通车“六定”(定人、定车、定座位、定价格、定时间、定路线)、学生宿舍“六T”(天天安全保障、天天人性服务、天天规范管理、天天行为育人、天天检查评估、天天反馈提高)、安装监控探头11796个实现全区校点全覆盖,筑牢抓实校园安全保护网。二是校村联建下好“教育+保护”棋,破解控辍保学难题。三是提质扩容,破解入园难题。2021年以来,隆阳区围绕“三年有起色、五年上台阶、八年争优秀”的目标,狠下决心大抓教育。通过创新“1+N”集团化办学模式,盘活现有资源、整合校点,投资1.84亿元新建幼儿园4所,办园规模从1所增至12所,可容纳203个班、8120个学位,在原基础上新增学位6800个,公办达80%—85%,让每一名幼儿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各方发力推动家庭保护。制定婚姻登记窗口、人民法院对办理离婚登记和家事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指南,每年举办家长培训班,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开展家庭监护指导。全区留守儿童100%签订委托监护协议。通过沪滇合作—上海市闵行区对口支援项目,对全区73户残疾未成年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制定《困境未成年人风险等级评定标准和分级干预措施》,对不同风险等级家庭分级干预。


微信图片_20220530111004.jpg


培育社会组织助力社会保护。一是依托保山学院专业社工力量和巾帼志愿者,在部分乡镇(街道)成立关爱未成年人成长“家庭服务中心”,打造“社工+志愿者+父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率先在中心城市街道社区建设“四点半课堂”,依托“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与保山学院社工团队合作开展亲子教育、课外辅导等。二是创新在25个“两新”组织中建立妇联组织,致力于未成年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工作。

“明令禁止”规范网络保护。出台《关于加强学校“五项管理”的通知》,对“手机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教育引导;出台《打击网络欺凌行为工作制度》,将打击网络欺凌行为与未成年人保护和网络综合治理等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出台《涉未成年人保护投诉举报工作制度》,指导督促各乡镇(街道)开展涉未成年人保护监督举报和调查处置工作;出台“线上、线下”监管制度,在全区网吧建立计算机远程实时监控与执法人员现场实地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突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非法网吧。

结合主体抓实政府保护。一是通过云南省首家“湿地学校”—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湿地大讲堂”,组织未成年人参与科普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种子植入心田。二是创新涉毒涉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公安、检察、法院、卫健、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通力合作,通过“三个场所”的保障、“四项措施”的应用,涉毒特殊人群长期治理效果明显,有效保护特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三是抓实抓细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未成年人保护。紧盯难点筑牢“七道防线”,抓实跨州市移民未保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类主体”作用,通过乡镇党委政府、民政部门牵头抓总,司法、教育、工青妇等部门配合,摸清高黎贡山移民未成年人数,分类制定帮扶措施,个性化开展“双语教学”、“民族文化传承”等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在移民安置点所在乡镇范围内制定“宵禁”制度,与娱乐场所签订安全责任书,消除发生恶性未成年人案件隐患。开发964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实现兜底就业,为移民家庭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收入,为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提供经济支撑和保障。

“罚教”并重抓实司法保护。先试先行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保护,率先创立特殊学校,对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教育矫治,并以特殊学校为平台,积极探索涉罪未成年人精准帮教模式,引进向阳花青少年事务中心共同开展亲职教育和亲子沟通辅导,帮助构建和谐家庭,助力涉案未成年人顺利回归学校、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专题专栏
主办单位:云南省民政厅
地址:昆明市白云路538号云南省民政厅  邮编:650224
版权所有:云南省民政厅  网站维护:云南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联系方式:12345
滇ICP备17002128号-2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22 滇公网安备 53010302000676号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