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丽江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全力保民生、兜底线、优服务、促发展,全市民政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发展。
坚持精准高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
(一)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着力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兜准、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一是工作机制不断健全。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运用“政府救助平台”,让农村常住人口在遇到“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时,能够随时通过手机反映问题提出救助申请。通过“政府救助平台”累计申请社会救助21156件,办结20885件、办结率98.72%。二是稳步提高救助保障标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610元/人·月,提高到735元/人·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4200元/人·年,提高到6400元/人·年;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从732元/人·月,提高到956元/人·月。2019年以来,救助对象642万人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3.03亿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600余人次。三是有序推进社会救助“物质+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通过“物质+服务”为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散居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中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健康、安全、情感、能力提升等服务,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二)儿童福利工作深入推进。落实特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增长机制,2019年以来,共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4666.41万元。优化儿童福利机构设施资源配置,健全基层儿童福利工作网络,投入1140.5万元配齐全市470个村(居)委会儿童之家建设资金,建设66个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儿童之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每年投入不少于50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工机构,为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提供情感链接、心理关怀、关爱保护、宣传教育等服务。整合部门工作力量,组织开展“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益童行”儿童之家暑期示范服务、爱心爸妈志愿服务活动、“七彩假期”“童伴行”“会暖春芽”“童心港湾关爱课堂”“红领巾公益课堂”等寒暑假托管班等各类服务,惠及10000余人次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打造“大爱丽江·温馨港湾”等儿童关爱服务品牌。扎实推进新建丽江市儿童福利院建设项目,完成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工作,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儿童关爱保护阵地。
(三)残疾人福利水平稳步提升。完善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补贴制度,3次提高补贴标准,发放补贴1.48亿元,实施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全程网办等便民服务举措。市民政心理卫生福利中心建成使用,积极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供给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惠民利民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一)养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丽江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系列文件,强化政策支撑。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成型。先后投入资金3.05亿元,实现5个县级失能照护机构和10个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56%,全市建成582个养老服务设施,确保每个村(社区)都建有一个老年人活动、服务场所。2019年丽江市被列为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紧盯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基础、建机制、构体系、优服务,共争取到中央改革试点补助资金1719万元,省市配套资金2641.75万元,确保了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在国家民政部、财政部统一组织的改革试点成果验收中,丽江市被评定为“优秀”,为新时代养老课题贡献了丽江经验。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建成投运“老年幸福食堂”19个,累计完成助餐13万人次。运营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4个,丰富了助餐、助娱、助浴、助洁等老年人急需的服务。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移交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年内完成移交后改造提升投入使用5个,打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百米”。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3800户,极大提高了高龄、残疾、失能等重点人群居家养老生活的便捷性、安全性。建立普惠型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发放补助资金2.38亿元。
(二)殡葬改革不断深化。全市火化率由2019年的38.5%提升至2024年的76%;建成玉龙县巨甸殡仪馆,实现殡仪馆县域全覆盖,农村公益性公墓乡镇覆盖率达到93%;落实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和补贴措施,不断优化和规范殡仪服务流程,控制延伸服务项目数量、价格。大力推进生态安葬,文明、节俭、生态殡葬新风尚逐步形成。
(三)婚姻登记服务不断提质。优化乡(镇)婚姻登记机关布局,新建2个公园式标准化婚姻登记点。积极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补录34万余条婚姻登记信息和档案,完成建国以来婚姻登记历史数据补录工作。开展“加强婚姻管理引领婚育新风三年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婚育新风宣传引领,倡树文明节俭婚育新风。
(四)区划地名管理不断规范。稳妥有序推进以乡镇为主的行政区划调整事项。持续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丽江市“束河”已列入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讲好丽江地名故事,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完成第四轮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
坚持守正创新基层社会活力持续激发
(一)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在丽江市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有756家,社会组织工作始终坚持培育扶持与监管并重,全面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章程核准、年检年报、专项抽查、等级评估等工作。压紧压实业务主管单位、行业部门管理和有关管理部门职责,构建社会组织常态化监管体系。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治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等工作。加强以年检为核心的日常监管,2019年以来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52家,实施财务抽查审计180家。强化社会组织负责人审核,加强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提升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以及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
(二)公益慈善事业成效明显。深度挖掘丽江各民族慈善传统和慈善文化,开展“善情暖丽江”系列慈善公益活动,持续推进“中华慈善日”宣传活动,宣科老师成功入选“云岭慈善奖”慈善楷模。持续开展“慈善一日捐”品牌活动,2019以来,全市各类慈善组织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筹集善款2309万元,开展各类慈善救助支出1959万元,常规累计直接救助困难群众7315人次。坚持福利彩票的人民属性、国家属性、公益属性,积极开拓福彩销售渠道,发行丽江主题的“丽美千秋”即开型彩票,全市福利彩票发行至今累计销售达51亿元,年销量最高突破4.7亿元,筹集公益金超3.9亿多元,每年解决就业岗位近300个。
新征程上,丽江市民政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服务保障、监督管理、社会参与“四个体系”,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绘就幸福民生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