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普洱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三个聚焦”,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努力开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政治引领锻造忠诚干净担当队伍
五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纪律保证和作风保证。一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发挥领导班子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的组织领导作用,通过落实责任、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等系列措施,强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二是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累计开展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研讨42次、专题研讨发言167人次、为基层党组织和挂钩联系点讲党课63次。三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修订完善《普洱市民政局党组工作规则》《普洱市民政局工作规则》。四是着力推进主题教育向纵深发展。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讲授党史专题党课10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进作风革命和机关效能革命,大兴调查研究,明确11个调研类型、25个调研内容,形成调研报告4个、正反面典型2个。五是严格落实干部“四用四不用”选人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落实干部“四用四不用”选人要求,让真正想干事的人有平台,能干事的人有机会。
为民解困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五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在人民群众特别是特殊群体、困难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聚焦用力,全面履行好民政工作最底线的民生保障职责。一是构建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救助保障标准,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2020年的每人每年4620元,提升到2024年的每人每年6408元,增幅38.7%;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2020年的每人每月650元,提高到2024年的每人每月738元,增幅13.54%;特困供养特困人员平均标准由2020年的每人每月845元,提高到2024年的每人每月960元,增幅13.61%。五年来,支出资金26亿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80.72万人次、城市低保对象3.4万人次,支出资金6.85亿元救助特困供养人员6.05万人次,支出资金2.85亿元实施临时救助27.53万人次。打破户籍壁垒,适当放宽普洱市居住地申办低保、特困供养条件,推动更多符合条件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有序推进景谷县社会救助“物质+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二是稳步推进儿童福利。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儿童保护网络,全市共有市级儿童福利院1个、市县(区)级未保中心11个、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03个、儿童之家1081个,配备儿童督导员103人、儿童主任1082人。逐年增长儿童补助标准,机构养育儿童每人每月2000元,比2020年的1974元增长了1.32%;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每人每月1350元,比2020年的1274元增长了5.97%。开展“福彩圆梦·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行动”,资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79人次。三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推动出台《普洱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普洱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普洱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普洱市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计划》等文件,搭建起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完善市、县、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21个,总床位7564张;县(区)失能照护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投入运营“老年幸福食堂”19个,年均服务老年人11万人次;补助26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不断提升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累计培训养老护理人员初级、中级取证276人。四是落实残疾人福祉。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地见效,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累计发放残疾人困难生活补贴1.68亿元,232.7万人次受益;发放残疾人护理补贴1.8亿元,266.6万人次受益。五是提升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质量。以“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为主题开展救助寻亲服务,民政部门与公安部门加强流浪乞讨人员身份信息交换、比对、共享,开发利用微信公众号、寻亲热线等寻亲手段,深化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创新寻亲服务方法,拓展寻亲服务渠道。
为民服务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五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紧抓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一是依法开展婚姻登记管理。推动婚俗改革,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和生育观,推动省内跨区域婚姻登记工作,累计办理国内居民婚姻登记21.76万人次。二是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制定《普洱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实施意见》,为全面深化殡葬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全市实现县级殡仪馆全覆盖,建成投入使用经营性公墓7个、乡镇级农村公益性公墓109个,初步形成殡葬公共服务的基础网络。落实惠民殡葬政策,10个县(区)均出台县级殡葬惠民补助政策,市殡仪馆、墨江县殡仪馆推出基本殡仪服务2800元套餐,降低群众治丧成本。三是推动慈善、福彩事业蓬勃发展。民政部门将提高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力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慈善法、慈善项目宣传,提高慈善法普及面和慈善项目知晓度,广泛开展不同主题的慈善日活动,唤起社会贤达和有经济实力的人士投身慈善事业,为普洱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市依法登记成立慈善会11个,实现市、县两级慈善会全覆盖,累计接受捐赠款物5258万元。推动福利彩票销售工作,累计销售福利彩票40.7亿元,筹集公益金13.2亿元。四是规范行政区划管理。建立普洱市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普洱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部门联审机制,稳妥有序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完成思茅镇撤镇设街道工作,圆满完成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第四轮联检工作,巩固勘界成果。深化平安边界创建,探索信息化管界方式,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扎实开展国家地名信息库数据质量建设行动,规范标准地名备案公告工作,认真开展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积极推动“乡村著名行动”,建立地名专家库和地名命名采词库。
服务大局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五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这篇大文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规范管理社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如期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依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社会组织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依法登记成立社会组织941个,全市行业协会商会主动为会员单位(企业)减免费用累计905万元。深入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动员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推动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作用。举办行业培训25次,受益人数达1660人次;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20项;提供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政策等咨询服务数328次。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岗位682个,实际招聘高校毕业生640人。投入乡村振兴帮扶资金6800万元,受益各族群众超过10万人次。二是强化社工队伍建设。全力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建成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原社工站)103个,覆盖率达100%。持续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全市共有持证社工388人。累计服务独居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超10万人次。
使命在肩,当知任重道远;责任如山,更须殚精竭虑。普洱民政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