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文山州发展极不平凡、极具挑战。文山州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深入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一批”政治任务,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弘扬“老山精神”和“西畴精神”。五年砥砺奋进,文山州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兜牢兜准兜好民生保障底线
5年来,立足边疆实际,先后开展低保专项清理整治、农村低保动态管理、脱贫攻坚精准救助“百日行动”等工作,将符合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救助范围。一是密实民生安全保障网。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及时做好预警和救助帮扶,全州50余万名困难群众纳入城乡低保保障,3万余名困难群众纳入特困供养救助,累计临时救助突发困难群众33.86万人次。大幅提高各类民生保障标准,2024年7月起,全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35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400元。2019-2024年,全州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67.13亿元,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应救尽救”。二是夯实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联合扶贫部门从政策、对象、标准和管理4个方面做好衔接,合力打响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民政救助兜底保障贡献了民政力量,展现了民政作为,全州65.25万贫困人口中17.11万人纳入低保保障,2万余名贫困人口通过民政兜底保障脱贫。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聚焦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实践,着力打造“三个救助圈层”,建立州、县、乡三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兜住、兜准、兜好民生保障底线。已脱贫对象纳入社会救助16.05万人,易地搬迁对象纳入社会救助22164人,全州三类对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纳入社会救助10.28万人。三是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出台《文山州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在文山市和富宁县开展社会救助“物质+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构建“五社联动”,实施“十助”行动,打造了“益起助你”和“救在身边”社会救助公益品牌,实现社会救助由单一的物质救助向多元化救助服务转变。2022年,文山州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被民政部评为“全国社会救助先进单位”。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全方位促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5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持续用力,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加快形成。一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网络。先后制定出台文山州“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养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老年助餐服务行动计划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做好养老服务设施分区分级规划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5年以来,累计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56亿元,全州共建有养老服务机构81个、养老服务设施1018个、养老总床位10524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运营养老机构床位数5214张。二是持续发展基本养老服务。以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为抓手,全州共投入“老年幸福食堂”新建、改建资金553万余元,建成并运营老年幸福食堂24个,开列助餐、助浴、助洁等“十助”清单,探索“高效服务”“价廉质优”“送餐陪伴”等独具文山特色的“幸福食堂+N”模式,服务60周岁以上老年人25万余人次。三是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将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和工作人员纳入当地疫情防控监测的重点场所、重点人群范围,疫情期间养老机构服务对象“零感染”“零死亡”。
完善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高质量护航少年儿童成长
5年来,不断健全制度机制,主动作为、创新思路,坚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加大关爱保护力度,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一是强化制度机制建设。出台文山州加强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十条措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6+1”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机制,以学生防溺水、安全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一体推进落实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络,切实保障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未成年人在学习、安全、健康等方面得到全面关心关爱。二是构建州县乡村四级关爱服务工作体系。州级先后成立州委书记、州长任组长的养老托幼服务健康发展,以及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留守老人关心关爱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工作专班,采取州县“1个专班+N个工作组”模式抓工作落实。县级层面对照州级建立组织架构模式,抽调3至5人组建工作专班推动儿童关爱服务工作。乡镇(街道)因地制宜整合社会事务经办人、政府购买社会救助助理员417名充实进社工站成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形成党政、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推动“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村级优化调整配备村(社区)儿童主任1016名,全州形成州、县、乡、村四级专班专人专抓“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保障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庭机制。由州县乡三级单位43015名干部职工结对关爱52083名困境儿童,46700名教师全覆盖结对关爱在校留守儿童,实现帮扶人全覆盖,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适时开展心理关爱和部分物质帮扶。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5年来,紧紧围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一手抓引导发展,一手抓监督管理,推动社会组织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一是推进制度化建设。创新制定《文山州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实施办法(试行)》,有序规范“登管分离”,提升监管能力,建立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信用承诺制度,扎实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整治工作,杜绝监管盲区和真空。二是引导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联合州农业农村局召开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暨结对帮扶集中签约仪式,31家行业协会商会结对帮扶8县(市)乡村振兴工作,投入资金达1009.3万元。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为全州35家州级行业协会商会1314个会员企业通过减免会费、企业房租、协助会员企业申报项目获得资金补助、帮助申请创业贷款等方式,减免企业费用2333.4万元。通过采取整合、改扩、新建的方式,建设大厅式集中办公的为民服务站,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州104个乡镇(街道)为民服务站(中心)实现全覆盖。
深化社会事务改革创新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5年来,着力在优化殡葬、婚姻登记、残疾人救助等社会事务服务工作上下功夫,办好老百姓身边事。一是不断提升婚姻登记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加强婚姻管理、引领婚育新风专项行动,建立早婚早育强制报告机制,提高婚姻管理服务质量。全州共建设婚姻登记处27个,公园式婚姻颁证点8个,全部实现婚姻管理信息化,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实现“全省通办”。2019年10月以来,全州共依法办理婚姻登记14.7万对。二是持续深化残疾人两项补贴“五主动”专项行动,建立落实与残联部门每月开展数据比对,做到“应补尽补、应退尽退”,筑牢残疾人生活保障底线,残疾人两项补贴覆盖率达100%。三是深化殡葬改革和服务创新。制发文山州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规范全州殡葬行业秩序和公墓建设管理,推动实施“规范殡葬改革、培育丧葬新风”行动计划,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2亿元,建成投入使用殡仪馆8个、经营性公墓3个、乡镇农村公益性公墓96个、村级农村公益性公墓6874个,全州火化区火化率达100%,累计兑现殡葬改革惠民补助资金7159.3万元,逐步形成厚养薄葬、节地生态、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
稳步推进慈善社工事业发展 有力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5年来,全州福利彩票销售网点扩展至349个,累计销售福利彩票15.41亿元,筹集国家公益金4.9亿元、州本级公益金1.2亿元。特别是2021年,文山州首款“文润山青”地方即开型彩票发行,宣传推介了文山历史文化和特色产品,促进福利彩票发行销售。同时,积极发挥慈善组织作用,指导完成州慈善总会第二届换届选举工作,选强配齐州慈善总会班子成员,各县市慈善会均有序运营。5年来,州慈善总会共接收捐赠7593.33万元(含物资折价2542.634万元),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联合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设立“文山金叶”的助学基金。自2022年起,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每年捐赠不少于60万元,注入“文山金叶”助学基金池,解决烟农子女就读大学的实际困难,共发放助学金51.7万元,惠及136名烟农子女。全州104个乡镇(街道)实现社工站全覆盖,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从无到有”逐步迈向“从有到强”的专业化发展阶段。通过第一批省级社工站试点的带动,全州现建有州级督导中心1个、县级指导中心6个、省级试点7个,将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延伸至低保户、特困老人、社区治理等基层民政服务领域。
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
编制完成《文山州行政区划优化设置研究(2023-2035年)》,分层级、分重点、分区域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的总体目标和战略路径,指导符合条件的县(市)开展撤乡设镇(撤镇设街道)工作。深入开展“保护地名文化、记住美丽乡愁”“乡村著名”行动,做好《云南省地名志》(文山州)词目条采词和更新工作;有序开展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完成《文山地名故事》编印,文山市德厚镇洒戛竜村、砚山县王有德故居、西畴县兴街镇东升村等乡村通过融入红色印记、民俗文化等元素,地名品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依法管界护界,与广西百色市签订《文山州与百色市创建平安边界睦邻友好协议书》,组织开展滇桂线第四轮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按计划推进州内县(市)间界线和县(市)内乡级界线联合检查工作。完成县(市)3条县级界线和205条乡镇级界线联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