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羽镇位于洱海的源头,点苍山云弄峰背后,洱源县西南部。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人文蔚盛,素有“文墨之乡”的美誉,2000年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10月被命名为“省级白族传统保护区”,2024年5月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凤羽”作为地名,始于唐南诏时期,其得名有二。一说,因“凤殁于此,百鸟集吊,羽化而成”,故名“凤羽”。二说,《徐霞客游记》写道“盖西山即凤羽之东垂也,条冈数十支,俱东向蜿蜒而下”,该地的山地走势呈现出与凤凰羽毛相似的形态,故名。也许是因为镇以凤凰命名,这里的地名含“凤”的很多。山,叫凤羽山、凤凰山;河,叫凤羽河;村寨,叫凤河村、起凤村;路叫凤翔路、凤凰路;桥叫凤辉桥、凤凰桥;学校叫凤翔书院、凤翔小学。
凤羽镇全景
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楚将“庄蹻开滇”率兵数万入滇,原居住在西北高原的部分氏羌族群随之迁居而来,在滇海区域形成诸多部落,经凤羽不再翻山入大理而滞留,定居湖东与湖西罗武人遥遥相对,面水而居,后来逐步强大,打败罗武人,占领湖西。至唐代,湖的东北岸形成平坦的凤羽坝,村落形成且规模不断扩大。南诏时凤羽属邓川州,南诏晚期设凤羽县,大理国时设凤羽郡,明洪武年间归并浪穹县后设凤羽巡检司,民国时设凤羽乡归洱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凤羽乡,1958年后先后改为凤羽公社,凤羽区等,1987年复设凤羽乡,2000年9月撤乡设凤羽镇。
文化底蕴深厚
凤羽镇自西汉起,就是著名的古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云龙五井的食盐绝大部分经过凤羽运往省外及东南亚各国,外来文化也通过凤羽向四方传播。明、清、民国三代,凤羽建起了许多极富特色的民宅,成为继喜洲之后全国第二大白族建筑群,目前保留有完整的白族民居一千多幢。走进古镇,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星罗棋布,间以青石板巷道、驿道和清澈的流水,宁静而迷人。在这里,可以了解茶马古道的历史,体验原生态的白族生产生活方式,触摸古老的中原甲马文化,感受土司文化、白族耕读传家文化等。
凤翔书院全景
建成于清雍正四年(1726)的凤翔书院是古镇的重要地标,曾是古“浪穹县”,乃至叶榆(大理)有极大影响力的书院之一。凤翔书院打开了凤羽与外界交流沟通的通道,让凤羽逐渐接受、包容与吸收汉文化精华。中原文化和儒家思想西渐日深,凤翔书院先后走出了“四进士”“十一举人”以及众多知识分子。如今的凤翔书院是凤羽的文化名片之一,设于其中的“红色书屋”“非遗展览室”“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院内三百多岁“高龄”的古银杏树,更是“旁听”了书院的百年诗书,现已成为有名的网红打卡点。
凤羽书院银杏树
凤羽镇文物古迹丰富,有元代火葬墓群、帝释山寺观群、镇蝗塔、留佛双塔等省州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有文庙、武庙、鹤林寺、灵鹫寺、三教宫、镇水塔、镇风塔等古寺庙和古塔,反映出马帮文化、集市文化、白族文化相交融的特点。
“凤羽砚台”制作工艺精湛,石色墨黑纯净,质地细腻柔韧,磨墨均细,涵养水分,墨流利锃亮,曾获大理州地方产品“金花奖”,该系列产品中“九龙砚”“龙凤呈祥”和“二龙抢宝”珍藏于昆明世博园中国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