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舍路的传说
西舍路为彝语,意即黄连和石头,因此地黄连和石头多而闻名。据历史记载,西舍路在明清时期被 称为“江外哨”。民国时期,根据当地民间《鹿鸣鹤舞》的传说,更名为鹿鹤乡,意为鹿鸣鹤舞、安康祥瑞,一直沿用到解放后。解放后称第九区,1958年更名为西舍路公社,西舍路为彝语,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2013年3月撤乡设镇。
西舍路坐怀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哀牢山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定位观察点近在咫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西舍路与她所处的哀牢山一起,被誉为动植物王国中的“天然博物馆”和“标本园”,镶嵌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和生物物种“基因库”。
这里,有奇特的地质、大气、水文景观。四季渐和湿润,各显情趣;春季猿啼鹿鸣,杜鹃舞赤;夏季梯田旖旎,云海翻腾,溪瀑吟唱;秋季层林尽染,瓜果飘香,处处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冬季平湖如镜,溪流叮咚,飞花入户,卖浪翻滚,好一派世外桃源!
西舍路镇是核桃原产地之一,境内有一个叫撒米苦的村民小组,撒米苦是彝语,意为:核桃由两瓣变成四瓣的地方,是全州唯一以“核桃”相关词汇命名的村民小组。
五百里哀牢山高水长,四季温润,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勤劳善良的哀牢人民于山间世代繁衍,休养惩处,过着与世无争、恬淡静美的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打破了哀牢人民平静的生活。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已时,大地强烈震,午未二时又震,至夜又震数次,八月、九月或三四日或五六日又震十余次,哀牢山区山川险峻,林木茂盛,山体崩裂,生灵涂炭,坍塌瓦草房三千二百余间,压毙男妇五百余口。
震后,瘟疫流行,疾症奇特,上吐下泻,眼红如火,喉舌恶臭,无药能医,无医能调,病死者十之二三。时值秋收时节,地主上门催租,所收秋粮悉数尽交。清廷所拨救灾粮款,皆被贪官污吏盘剥克扣,无一到达灾民手中,饿死者十之一二。一时间白骨千里露荒野,秋风瑟瑟老鸦泣,村间尸骨缠草根,秋雨呜咽似鬼哭,一家家关门闭户,一户户逃难求生。
九月十五日夜,突降暴雨,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破晓时分,雨止风停,皓月当空。人们刚欲入睡,村村寨塞寨发生异响,胆大者战战兢兢推开窗户,见地面马鹿成群含灵芝奔腾,空中仙鹤结对衔核桃叶疾飞,东方渐现鱼肚白时,万千鹿鹤齐聚琵琶箐、董家坝、水箐口、黄竹坝四个哀牢明珠,鹿腾欢跃、鹤舞祥瑞。
数日阴霾连月苦雨于这一个清晨被驱散,在鹿鸣鹤舞、鸟啾猿啼中,如火的朝霞托出一轮久违的、灿烂的朝阳。太阳爬上远山,日中现出一骑鹿仙人,村中老者连声疾呼:“孩儿们,快快下拜,救苦救难的南极仙翁下凡了!”瞬间风驻水止,万物静置,聚集于四个哀牢明珠的鹿鹤全数伏地、开口向天,南极仙翁自四个高原明珠上空缓缓飘过,洒下一阵甘露,复奔日而去……
静置的万物瞬间欢腾,微风轻拂、涧水欢流、百鸟朝鸣、生灵起舞,千万鹿鹤于四个哀牢明珠成群结阳奔赴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播撒甘露,所到之处,疾病尽除、万物复苏,哀牢山间逐渐恢复了祥瑞。
为纪念仙翁之德、鹿鹤之功,遂清末命名西舍路乡为鹿鹤乡,意为鹿鸣鹤舞、安康祥瑞。解放后彝族同胞因哀牢山区山川险峻,林木茂盛,更名为西舍路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