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歌盛世 翠柏映丰碑

来源: 厅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2-01-10

泉水歌盛世 翠柏映丰碑

——兰坪通甸武装暴动陈列馆承载的红色记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各地“四史”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很多单位前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武装暴动陈列馆举行祭英烈活动。

通甸武装暴动陈列馆位于通甸村委会境内,顺着翠柏掩映的石板路前行,纪念碑就屹立在院子中央,碑前有一座喷泉,寓意为“泉水歌盛世,翠柏映丰碑”,纪念碑基座高1.9米、宽4.9米,碑高5.1米,从数字上呼应了1949年5月1日发动的“通兰暴动。”

通甸武装暴动陈列馆承载着往昔,让人们对英雄瞻仰有了去处,哪怕跨越了几代人,依然可以与他们对望。这里的一组组照片,一段段文字记载,让“打响解放怒江第一枪”的历史重现。逝去的每一个人,曾经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在过往的历史里,在那个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基层党组织,组建了地方人民革命武装,他们经受了如何的艰辛和顽强,哪怕处于祖国最边远、最落后的地方,只要革命需要,祖国召唤,便在一天之内送出106名人民子弟,走过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投入到全国的解放战争中,成为了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史需要铭记,更需要传承。说起传承,我想起了通甸村委会老干支部的这群有心人,他们退休不退志,不忘用余热回报家乡,回报父老乡亲,是他们将这一段曾经发生在贫瘠土地上的过往,完整连贯地保留了下来,令人敬佩和赞许。也再次唤醒了我曾经听过的“七支队”故事,最终促使我拿起笔,去记下这一段珍贵的历史。我决定去拜访和桂璠叔叔。

在通甸,我敲开了和桂璠叔叔的家门,特别说明来意:想听您讲讲通甸武装暴动陈列馆的故事。”和桂璠叔叔爽快地回答:“我把知道的全讲给你。”我和叔叔就在樱花树下,听他用最熟悉、最亲切的通甸白族话讲述。

通兰地区是怒江州兰坪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的接合部,历史上简称“通兰”,是内地通往兰坪县的门户。1949年5月1日,中共通兰特委领导“民青”“农抗会”成员300余人携带部分武器,并在通甸文昌宫集结,成功组织通甸武装暴动。之后包围了镇公所,抓获了国民党的负责人和县参议院副议长,解除了镇公所自卫队武装,推翻了伪政权,结束了国民党在通甸地区的长期黑暗统治,使通甸成为怒江地区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地方;成为了怒江州本土建立的第一支人民武装力量,随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纵队第七支队。

和桂璠从兰坪县退休后,便担任了通甸镇老干党支部书记,因为对通甸这片土地有着深沉的爱,打算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当时,通甸没有老干活动中心,很多在外工作退休返乡的老同志,经常在路边、村口晒太阳,聊聊天。他便萌生了建个老年活动中心的想法,经多方筹集资金后,建盖了活动室。

而作为打响解放怒江第一枪的通甸村来说,有着很多历史等着去抢救、去保护、去传承。眼看一个个参加通甸武装暴动的老同志去世,一件件物品下落不明,和桂璠做出了大胆的决定:要赶在还有一部分人健在之前,建个陈列馆,还原历史真实面貌。

于是,和桂璠在1996年自发组织和育、罗作龙、和仕贤、和裔璠、罗增元、和汉如6名老干党支部党员,成立了通兰暴动陈列馆筹建小组。通过政府拨款、企业捐助及个人捐款等方式,筹集资金80余万元建设陈列馆。一组负责基建管理,一组负责走访征集材料工作。在征集材料工作前,陈列馆所有的基础布置,由知名画家和育老师设计大样,和桂璠进行分解,纪念碑用的每一块石头尺寸,都经过无数次精准计算,每一处间隙的吻合,都经过无数次的试验。

为了将“通兰暴动”这段历史最大限度地还原,为了一个不落地找到当时参加暴动还健在的老同志和已故人员家属,以和桂璠、和育带队的筹备小组,先后去丽江找到参加暴动后继续随军出征参加抗美援朝的和新发本人和已故军人和玉春、和国炳家属;去下关找到和树兴本人;去保山找到和汝灿、和文翰、和鑑清本人和已故人员罗庚锐、和炳珍的家属;去盈江找到蜂根源本人;去芒市找到和奎发、和求玉本人及和四清家属;去陇川找到和海宇家属;去瑞丽找到和接钧家属;去云县找到和云龙本人;在通甸村找到了和映璠、和郁根、和世椿、和秀珍本人。并对每家每户情况进行具体了解。

资料收集工作结束后,筹备小组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纵队第七支队33团一营的作战线路图,沿行军路线进行实地考察、拍照存档。他们先后去了腾冲姊妹山,这里是当时击毙滇西第一个匪首熊维岗的地方;去盈江昔马,在这里,当时部队发疟疾牺牲了四名战士;去芒宽潞江坝敢顶街,当时一营强渡怒江的渡江口就在这里;去云龙表村大栗树和泸水的冷水沟,这是当时攻打保安团的地点;去马登江尾塘,这是当时阻击共革盟的地点;去拉井镇,这是当时阻击共革盟和解放拉井的地方;去沙溪和贵贤牺牲的地方和金顶和栋庭墓地凭吊;去上兰武装暴动地点和马登集训地进行实地查看。

期间,他们不辞辛劳,不计报酬,不顾车舟劳顿。在从一个地方赶往另一个地方的途中,遇到水土不服、严寒酷暑,也遇到不被人理解的时候,最终都被他们一一克服。他们最远到了中缅边界,足迹遍布整个滇西,硬生生地把线路图走了一遍。

整个过程中,他们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如春风化雨般,所有努力感化了当时参与通甸武装暴动的村民及其家属,大家积极响应,把家里所珍藏的纪念品,全部无偿地捐献出来。

我很钦佩和桂璠叔叔,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他现在已经76岁,但他依旧如此清晰地记得每一个人的名字,记得去过的每一个地方,记得发生的每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可想而知。提及这些年通甸镇老干党支部有些同志相继去世,和桂璠叔叔表现得很静默。他说:“每一个人的名字,每一个作战的地方,都不应该被省略掉,都不应该被忘记。”

说是“通兰暴动”,可纪念碑却用了“通甸武装暴动”。和桂璠叔叔这样解释我提出的疑惑:“很多人不清楚此事,因为建陈列馆是通甸老干支部提出来的,得到了兰坪县(乡)党委政府的同意,是站在通甸村的立场去做事情,要做到不越界不越级,才如此定位的。”

最让人感动的是,当时参加纪念馆建设的所有同志,饱含对家乡的厚爱之情,没有人含糊行事,全都尽心尽力,不计个人得失,先后工作历时四年之久。

离开前,和桂璠叔叔反复交代:“建设通甸武装暴动陈列馆期间,得到了通甸镇党委、政府、武装部的全力支持,是通甸村老干支部排除种种困难、团结一心才建成的,离开谁都是不行的。” 我明白他的意思,他很感激所有和他一起,并肩走了这段路的那些人。

如今,通甸武装暴动陈列馆已被云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专题专栏
主办单位:云南省民政厅
地址:昆明市白云路538号云南省民政厅 邮编:650224
版权所有:云南省民政厅 网站维护:云南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滇ICP备170021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22 滇公网安备 53010302000676号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