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全貌图(赵渝供图)
【地名来历浅析】
关于“大理”一名的由来,一说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号召,获得广大农奴响应,又以“赦徭役”为条件,取得滇东三十七部的支持,推翻杨干贞大义宁国的政权,承袭南诏大礼国的国名,建立大理国。“大理”一词最早见于南诏国第十一世王蒙世隆的国号“大礼国”。《新唐书•南诏传》载:“酋龙(世隆)立,遂僭称皇帝,自号大礼国。”“礼”与“理”谐音,旨在效法中原,奉行礼制。南诏、大理时期受汉文化影响,赋予汉文溢美之意:“理”本义为治玉,引申为整治、治平。故“大理”含有“大治大理,富国兴邦”的意思。“大理”便以国名和城名在史籍中出现,沿用至今。
南城楼(赵渝供图)
另一说源于民族语,“大厘”“大礼”“大利”都是民族语的同音异写。大理最初是个小地名,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编著的《蛮书》:“大厘城,南去阳苴咩城四十里,北去龙口城二十五里。邑居人户尤众。今并南诏往来所居也。”《资治通鉴》载:“(唐)大中十三年(859)酋龙立,国号大礼。”《南诏德化碑》载:“赵赕天马生郊,大利流波涤锦。”其中“大厘”“大礼”“大利”显然是地名,书中记载的区域位置在今喜洲附近。古大厘城濒临水滨,水中常有河鱼游走,附近居民称此地为“大鱼城”。早在唐代,洱海地区已盛产鱼类,而“厘”“利”“力”等字为当时民族语中“鱼”的近音,是时代变迁和文化交融中当地民族对该地口头名称不同形式的书面记载。临近洱海的“大厘村”“大利村”则意为大鱼村,可能是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融合的同音异写。早在远古,白族先民河蛮就在洱海边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洱海文明。亦说“大理”源于古代白语。南诏时称“大厘赕”或“史赕”,“赕”即“州”,“史”即白语中的“歹吏”,意为“第二”,“史城”即第二城。古白语又称为“大釐城”,白语中釐读厘li,或希xi,通禧,白语译音后称喜赕或喜洲,有幸福、吉祥之意。
【历史沿革】
大理,西汉置叶榆县,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和西晋属云南郡。东晋、南朝宋属东河阳郡。南朝梁废叶榆县。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代置曾州、河东州,属姚州都督府。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南诏建都太和城(今太和村)。大历中,迁都阳苴咩城(今大理)。大中十三年(859)又称大礼国。五代时,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皆建都阳苴咩城。后晋天福二年(937)段思平建大理国,仍定都阳苴咩城。元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灭大理国,至元七年(1270)置太和县(治大理)和赵州(治今凤仪镇),属大理路。明、清属大理府。1913年废府州。1914年属腾越道。1929年废道,直属省。1947年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1949年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1950年析大理、凤仪部分地置下关区,设下关市。1954年下关市改为省辖市。1956年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1958年撤销下关市,大理县、凤仪县、漾濞县合设大理市。1960年恢复大理县、漾濞县、下关市。1983年撤销下关市,大理县恢复大理市,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2024年5月,大理列入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鉴古知今】
大理古城是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一城风花雪月、半部云南历史”之称,在唐、宋五百多年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池格局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古城内重要遗址清晰可辨、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众多,担负着传承大理历史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守护绵绵乡愁的责任和使命。
大理古城位于秀丽的苍洱之间,是一座呈棋盘式分布的方形城池,四周有高二丈五尺,厚二丈城墙,方圆十二里,东南西北设四门及四门楼,能够抵御外来侵犯。城内,五华楼坐落于棋盘中心,明初毁于战火,于1988年重建;南北城门作为中轴,遥遥相望,贯穿全城,南门双鹤门,又称承恩门;北门三塔门,又称安远门;南北城楼于1984年重建。东西城门相错,西门依靠苍山,称为苍山门,东门面向洱海,称为洱海门(又称通海门)。其中,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四门分别悬挂 “玉洱银苍”“文献名邦”“滇云拱极”“史冠南疆”四匾,是历史上名人名家对大理苍洱景质、大理人文和历史的高度提炼概括。如今,大理古城,仍保留着明清时期“九街十八巷”的棋盘式格局,一砖一瓦、一街一巷,无声地诉说着古城的历史。
西云书院(杨朔供图)
西云书院位于大理古城新民路中段。西云书院初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是典型的一进四院的晚清建筑群,原是清代云南提督杨玉科的私人府第,后由杨玉科将其捐赠给迤西道创办五府(大理、楚雄、顺宁、永昌、丽江)三厅(永北、蒙化、景东)所共有之公立书院,取杨玉科字号“云阶”中的云字,为书院取名“西云书院”。西云书院自1877年创建,历经百年风雨办学不辍,至今(大理一中的前身)都在承担文化教育的使命,在这片文风盎然的苍洱大地上滋养着一批批有志之士,诸如革命先烈王德三、王复生、张伯简,抗日名将周保中,哲学家艾思奇等同志。正如《西云书院序》中所言“数年后恍然见西周菁莪棫朴之盛,而多士青云直上,焉则书院为不虚设,西云之名籍垂不朽矣。”
大理府考试院(杨朔图)
古城内文化古迹众多,除上述古迹外,还有云南提督府旧址、大理府考试院、蒋公祠等,更有展现民族文化的民居群建筑。畅游古城,“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朴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延续至今,在水墨画风的素白石灰照壁上“耕读传家”“琴鹤家声”“清白世家”……题字不时映入眼帘,彰显着大理人对良好家风的恪守、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今日的大理,已经从地理名词蜕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寄托世人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在此定居的“新大理人”有的钟情于金庸《天龙八部》侠客独行、有的追随徐霞客的脚步畅游山水、有的寻找风花雪月如诗如醉般的生活……每年,众多游客漫步“三月街”感受“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梦幻之旅,穿梭于古城街巷间,尽情品尝白族三道茶、喜洲粑粑、烤乳扇等大理美食,沉浸式体验扎染、编绳、黑陶瓦猫等非遗项目,大理已然成为现代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云南提督府旧址(杨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