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属云南省昆明市,县级区。官渡东北依“东骧神骏”金马山,西南临“高原明珠”滇池,是昆明主城核心区之一。官渡区位优势明显,自古以来便是重要交通枢纽,古为滇池东北岸渡口,官船往来多停泊于此,后逐渐形成大集,现为云南省内贯通南北、连接东西、串联昆明市五华区与呈贡区的重要交通组成。其域内官渡古镇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沿革】
官渡历史悠久,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的贝丘文化遗址在滇池东岸广为发现,螺峰村等多处有堆积如山的螺蛳贝壳。螺蛳贝壳又叫蜗牛壳,所以历史上曾将今官渡古镇一带称为“蜗洞”。
官渡,西汉置郭昌县(后改谷昌县),隋初改置昆州,唐时改谷昌为益宁县。大理国时,高氏于蜗洞置治所,建有古城。元代置官渡县。道光《昆明县志》卷一载:“蒙古宪宗四年(1254),始立昆明千户,至元十二年(1275)改善州,领县二曰昆明、官渡。二十一年(1284)复改州为中庆路治昆明,寻并官渡入焉”。直至清末,官渡仍为滇池东北岸经济、文化较为繁盛的著名集镇。1950年,昆明县人民政府成立,今官渡区为昆明县一、二、三、四区。1956年,原昆明市五、六区合并组建官渡区,七区改设龙泉区。1958年,撤龙泉区并入官渡区。2004 年昆明主城四区行政区划调整。目前,官渡区驻关上街道,共辖10个街道。
官渡古镇南牌坊 官渡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地名探源】
“官渡”一名始于宋代,元代正式定名设县。彝语称“阿勾娄”,意为“螺蛳城”。而“官渡”一名的由来,据《创建妙湛寺碑记》记载:“滇城之巽隅二十里有扩曰‘蜗洞’......乡士大夫游赏缆船于渡头,吟啸自若,陶陶而忘返,名之曰官渡......”。官渡跨越唐宋元明清多个历史朝代,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就已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宋以前设渡口,渔舟及过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又改坐轿或骑马入昆明城。官家之渡口,“官渡”一名由此流传,沿袭至今。2024年5月,官渡列入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于元代与昆明同设县的官渡,不仅是一个达官贵人往返、商贾云集、骚人荟萃、客来四方、开放兼容的古渡口,也是通往滇南交通要道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集镇。明清时,昆明有八景,即“云津竞渡、坝桥烟柳、商山樵唱、虹山倒影、金碧交辉、五华鹰绕、古渡渔灯、螺峰叠翠”,也称为大八景。官渡也有八景,称为小八景,即“古渡渔灯、云台月照、螺峰叠翠、凌云烟绕、杏圃牧羊、滇南草坪、金刚夜语、笔写苍穹”。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如今“官渡八景”多数已不复存在,但随着官渡古镇的恢复重建,“螺峰叠翠、凌云烟绕、金刚夜语、笔写苍穹”四景又穿越时空回到大众的身边,令人不由得抚今追昔,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老昆明风情画卷。
【文化积淀】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域内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不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妙湛寺金刚塔、地藏寺经幢、赛典赤·赡思丁墓、凤凰山天文台等,其中尤以明代修建的妙湛寺金刚塔最为著名,是我国现存最早建造、保存最完好的金刚宝座式石塔,据说古时官渡人用糯米饭拌泥在螺蛳壳堆上建起重达一千多吨的“金刚塔”,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还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妙湛寺东塔、土主庙、法定寺、文明阁、魁星阁等十多处景观,以及上百间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一颗印式”民居......妙湛寺的钟声悠扬,法定寺的香火缭绕,魁星阁的笔墨飘香,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交织并存,共同构成了官渡的文化底蕴。
金刚塔 官渡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官渡古镇,作为云南省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以其丰富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精美的古建筑群以及诱人的地方美食,成为了现今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古镇内设有非遗传承基地或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教学和演示,定期举办文化讲座和交流活动,游客可以欣赏到舞龙、滇剧、花灯等非遗节目,以及云子围棋、乌铜走银、滇派内画等非遗技艺的现场制作和展示。除了常规的节日庆典外,官渡古镇还会根据当地特色举办一些独特的传统节日活动。如元宵节灯会、火把节、泼水节、迎土主庙会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还为游客提供了参与和体验的机会。此外,还有官渡粑粑、豌豆粉、凉米线、小锅米线等地方特色美食。
官渡古镇航拍图 官渡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官渡,一个名字里就藏着故事的地方,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从古代的繁荣商贸,到现代的宁静生活,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里,回荡着历史的风云和乡愁,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