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隘

来源: 厅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2-01-10

  (壮语)  


剥隘古镇地处驮娘江、那马河、普厅河三条江河交汇而形成的右江的起点,右江曾是我国西南贸易的一条黄金水道,古时的滇铜和大理国的马匹等从这里进入两广等地,沿海地区的海盐、布匹之类的物品也从这里进入云南。因此,剥隘自古就就是云南的东大门,有“滇粤关津”之誉,“滇粤关津”也成为了古代富宁的代称。

“剥隘”地名的由来,始于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起初,此地鲜有人居,也无地名,但它却是古时滇东南通往两广由陆路转水路的最佳地点,因此,很多商人都用马帮把货物驮运到此,再用船将货物运往外地。从外地船运而来的货物,也以此为中转站,转陆路运及今日的文山富宁、广南等地。

往来于此的人们,每逢下雨或者天晚,都要到位于河边路口处的一户人家避雨或借宿。这户人家只有父女二人,女儿的名字叫“爱”,在壮语里,父亲的发音为“博”,根据壮族的习俗,人们尊称爱的父亲为“博爱”。“博爱”父女极其乐于接待和帮助客人,很受过往客商的尊敬。

凡是到过此地的人,回去后说起这个地方,都把“博爱”这一尊称当作代名词,久而久之,衍变成地名。

由于博爱是陆路转水路的要地,很多商人为了方便做生意,纷纷在此设立了中转站。有人从中嗅到了商机,于此立铺设店,或销售日杂百货,或经营餐馆马店,专为过往的客商和马帮服务。后来,到这里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博爱成了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

人们为了表达对“博爱”的敬意,也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博爱的创始人,专门修建了“老人庭”,庭内立了“博爱”的祭祀牌位,这种祭祀活动一代代地传承,一直流传至今。

及至宋代,博爱之地因隘口河岸而名“隘岸”,为当时富宁县的三大聚邑之一。

元代称剥隘,意为剥离关隘。

明代称博隘,意为博大关隘。明初于此立埠,有水、陆两路码头,为滇桂通商要口。古镇里的博爱老人庭,始建于明中叶,清光绪九年重修。

清代后民间有博爱、百爱之名。

民国时期有商户76家,客马栈11户。

直到解放初期,这里依然是马帮、商船往来之地。

建国后统称剥隘。

注明:剥隘用壮语最早读音“卜爱”


专题专栏
主办单位:云南省民政厅
地址:昆明市白云路538号云南省民政厅 邮编:650224
版权所有:云南省民政厅 网站维护:云南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滇ICP备170021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22 滇公网安备 53010302000676号 网站支持IPv6